近年来,同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通过“一村一产业、一乡一特色”发展模式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保安镇:“一带+三区+多点”模式。保安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战略,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同时,结合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配套服务设施,切实把保安乡村建设成“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努力走好乡村振兴的保安之路。2023年3月,保安镇东干木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干木村村集体林地占地26.67公顷,但经济效益不显,随着乡村振兴实施,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东干木村认真制定“一带三区多点”村庄旅游规划。“一带”,即沿隆务河形成村庄休闲景观带,重点进行河流绿化整治、防洪设施配套等项目;“三区”,即发展林下旅游休闲区、设施农业区和养殖区。旅游休闲区以木栈道、赛马场、小木屋、儿童游乐等休闲娱乐设施为主,农业区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打造成为同仁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养殖区规划22座养殖棚圈进行牛羊养殖。“多点”,即以重点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停车设施为主的多处服务点,发展生态游、体验游,打造集餐饮、观光、采摘、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吸引游客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多哇镇:“牧户+合作社+基地+公司”模式。多哇镇位于同仁市东南部,草场总面积14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33万亩,草地植被覆盖面积达90%以上,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乡镇。多哇镇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的重大要求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和“一地两创三促四园五带”产业布局,依托全域有机转换认证。近年来,多哇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活畜交易市场和尕玛顿丹藏羊良种扩繁基地、直跃村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民族团结运动场相继投入使用,有效地盘活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家庭牧场,构建形成“牧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哇镇产业从单一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极大激发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
曲库乎乡:“一带+两翼+三点”模式。曲库乎乡以“一带两翼三点”发展思路为基础,明方向、定目标,挖掘特色资源,积极探索“百牛千羊万青稞”发展模式,发展壮大黑青稞种植、牛羊原种培育、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旅游度假村打造、温泉提标升级等项目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曲库乎乡古德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海拔2800米,生态环境好,无工业和其它污染,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村内泉水在地壳数千米以下,经过长达25年左右的深循环与围岩相互作用渗出地面。经检测,水质纯净清澈、清凉可口,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含有大量的常量元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村内的山泉水厂是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也是全村1800多名村民致富振兴的“源头活水”。水厂总投资537.27万元,水厂收益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盈余主要按照成员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即将正式投产运营。通过实施山泉水加工项目,古德村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扎毛乡:“党建+旅游+扶贫”模式。依托青山绿水让村民走上“富民之路”是扎毛村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扎毛村地处河谷地带,被包围在麦秀国家森林公园、黄南州西卜沙林场、隆务河上游的扎毛水库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中,不仅生态地位重要,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扎毛村“高效生态”“精品路线”“高端服务”三项乡村旅游品牌在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创意中扎根,成为了产业新动力,不仅让扎毛广大农牧民群众端起了“绿色碗”,还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生态钱”。近年来,扎毛村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在生态保护前提下,按“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理念,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扎毛村旅游度假休闲营地等旅游配套设施,并通过举办赛马会、藏戏演出等,发展藏家民俗体验和民宿接待服务产业。其中,芊桑别院作为扎毛村村集体产业项目,与扎毛村签订旅游项目委托运营协议,芊桑别院的运营不仅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为周边村民提供多种类就业机会,当地村民就地从事管理、服务等工作。扎毛村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藏族村,变成生态赋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扎毛村的发展之路,是青海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瓜什则乡:“一产一业”模式。瓜什则乡酸奶制作历史悠久,因口味独特、信誉良好,认可度和知名度较高,在各牧区酸奶加工、制作、销售领域打响了“牦牛酸奶之乡”“青海牧区第一桶酸奶故乡”金字招牌,瓜什则酸奶逐步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21年,瓜什则乡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同仁市瓜什则乡牦牛酸奶产业园项目,并通过竞争性谈判机制引进第三方运营。目前,已注册“诺央瓜什则”酸奶产品商标,办理家庭作坊生产许可证,进入全面加工生产阶段。产业园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每年分红20万元,带动郭进村、西合来村、阿旦村、尕什加村各村年均增收5万元。在加工生产牦牛酸奶的同时,逐步扩大现有规模,拓展包装、加工、制作及销售酥油、曲拉、风干牛羊肉等畜产品,辐射带动全乡乃至周边群众提高收入,切实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极大地促进群众物质生活提高和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酸奶加工延伸出酸奶节、音乐会、篮球赛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经验交流,带动招商引资,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全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黄乃亥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黄乃亥乡日秀玛村位于同仁市西北部,耕地总面积5583亩,草场总面积35674亩。下辖日秀么村、日贡么村和东且村3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群众以农牧生产、务工、经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等为主要收入来源。日秀玛村通过资金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收益分红化的“六化”模式,闯出了一条符合日秀玛实际的致富路,成为同仁盘活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的一个典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黄乃亥乡日秀玛村振兴乡村经济的新路,日秀玛村党支部引领带动全村25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方式,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规范复垦复种撂荒土地,形成耕地连片规模种植,实现全村撂荒地应种尽种,耕地利用实现全覆盖。日秀玛村改变传统耕作模式,由合作社统一规模化、机械化耕种收割,村民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城务工,进一步解放劳动为,提高生产力,增加净收入。村党支部鼓励村民参与特色农产品加工、饲草料加工储备、农机专业服务、特色农产品体验、古法酿酒等产业,培育和用好乡土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春播秋收之际,合作社在村内临时聘用村民从事农机设备操作、草种化肥搬运、收割草料装车等临时性工作,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