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市多措并举绘好民族团结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3日 消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3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同仁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持续巩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推动全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全面压实创建责任,树牢民族团结“风向标”。一是高站位统筹部署。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工程来抓,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总指挥领导小组,不定期在市委
常委会会议和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安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定期听取、分析研判、系统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位推动全市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二是高起点谋划推进。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同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同仁市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工作方案》等10个专项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具体措施,聚焦“强基、育苗、共富、增智、润心、搭桥”等方面逐一确定“三交”工作“时间表”和“任务图”,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三是高标准督导检查。成立工作督导检查组,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对标验收等方式,对20余家民族团结进步“十二进”相关单位进行综合评估验收,着重对保安镇、司法局、第一民族中学3家省级初验单位和“同仓”、隆务镇隆务街社区省级验收备选点的“两个纳入”、台账整理、氛围营造等方面全方位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现场反馈、限期整改,全面纠正“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错误认识。
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始终把思想教育引导作为创建工作切入点,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对标“十二进”方案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宣传率达100%。继续传承和发展好“引进八十家商户”和“五教一条街”的和谐奋进精神,有序推进隆务寺民俗博物馆、瓜什则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建设,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等宗教界人士紧密团结协作,主动参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积极驰援防疫防汛救灾行动,在传统佳节相互走访慰问座谈10余次,持续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举办“‘湘’会同仁”湖南长沙文旅推介会、隆务老街特色商品美食娱乐嘉年华活动、多哇“民族团结杯”赛马会、瓜什则牦牛酸奶文化推介会、双朋西“文旅杯”青甘民间篮球赛、郭么日古堡秋季庆丰收暨乡村音乐会等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1—9月来同旅客达282.2万人次,旅游收入131839万元。组织宗教界人士赴山东、湖南、陕西等地开展交流学习8次400余人,接待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宗教人士考察团来同考察观摩16次500余人,进一步巩固深化“三交”成效。依托民族团结教育研学等方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国内省内院校、专题学术调研组深入乡镇村社调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宗教事务管理等课题,与干部群众心贴心交流,深度挖掘同仁民族团结的内涵精神,开拓多元融合赋能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路径。三是聚力选树推广典型。以“挖掘创建亮点、打造创建精品、选树创建典型”为工作思路,持续打好“热贡艺术、历史名城、唐卡之都”三个招牌,全力打造“秘境热贡”文化旅游带,从各领域、各层面筛选打造主题教育基地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30个,创建“石榴籽社区”2个、“石榴籽小区”16个、“红石榴服务队”3个,青年路社区、热贡路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2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广泛性、影响力。
聚力民生实事发展,谱写民族团结“幸福音”。一是加大社会治理效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平安建设工作始终,围绕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全面开展以化解边界隐患问题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联创联建活动,有效提高纠纷管控协作能力,今年化解矛盾纠纷121起,化解率达100%。定期落实“一把手”进寺院、进学校工作机制,深化毗邻区睦邻友好共建和干部僧侣“一季度一走访”联谊交友活动,全市干部联2094名宗教教职人员,全社会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不断壮大。二是稳步推进改革发展。坚持改革发展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的深远意义,抓紧抓实民生改善工程,以“八大工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同仁市人民医院、郭麻日大桥,完成20个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和47座环卫公厕建设项目,增设各类停车位1460个。定期开展城市“洗脸行动”,整治占道经营商户1600家,清运处理垃圾1.14万吨,以真抓实干的幸福账单,让群众共享民生发展成果。3年累计投入3200万元资金发展中藏医药事业,让中医和藏医搭起了医疗救助群众的“民族团结桥”。三是凝聚多方社会力量。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民营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万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稳步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就业宣讲进社区”“民营企业服务周”等线上线下活动36场次,提供就业服务4000人次,发布各类企业用工岗位2000余个。举办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和各类技能提升培训班,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提供坚实保障。用好用活天津援青、东西部协作、中国人行定点帮扶的人才交流机制,下派干部在同仁各条战线发光发热,与农牧民群众、教师学生和谐共处、打成一片,书写了一个个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奋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