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作为,以防、救、治三举措,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筑牢安全保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以防为先,筑牢抗震基础。同仁市始终将防震减灾工作作为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人防+技防+物防各项工作,切实构筑起抗震防灾安全屏障风险排查全覆盖采取全面排查、重点监控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城乡自建房安全隐患、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等排查整治工作,一季度累计排查各类隐患点90处,目前均已完成整改。防灾体系提质效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结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变化新要求,健全完善全市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修订乡镇、村(社区)自然灾害一页纸预案,推动形成预警、叫应、叫醒、行动、反馈工作闭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现有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1座,代储省级物资255169件,市级物资3610964件。近期,我市已将价值407万元防灾应急救援物资配发各乡镇,并同步开展装备操作培训,有效提升基层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全民防灾入人心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集中宣传活动,积极推进防灾减灾科普七进工作,2024累计悬挂防震减灾横幅32条,展板5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3200余份,有效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近期,我市组织40名新任村两委负责人参加自然灾害防范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村干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以救为要,提升响应效能。同仁市坚持指挥扁平化、救援专业化、演练常态化三化联动,以机制贯通强效能、力量整合强战力、通讯保障强支撑、高频演练强根基,不断提升全市应急响应速率处突能力。指挥体系扁平化突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核心作用,明确市乡村三级防震减灾职责,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机制依托平安同仁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集成气象、应急、自然资源、消防等多方数据,实现灾情研判一图统览,力量调度一键联动配备价值478万元应急前突动中通指挥车1辆,搭载卫星通信、三维建模及高清图传系统,可快速建立移动指挥中心,切实提高应急指挥机制的协调性和执行力救援力量专业化有效整合11个乡镇村干部、村警、三网一员、民兵、志愿者等应急力量,组乡村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801600,配齐配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市乡村三级应急卫星通讯保障能力建设,目前已配备应急视频指挥调度终端6套、卫星电话39部,能确保在断电、断网、断路等极端条件下维持正常通讯,保障救援指挥畅通。实战演练常态化坚持以筑防,以备战的方式,每年组织各学校开展至少2次的地震应急避险演练,2024年组织全市各乡镇、村(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96场次,有效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以治为本,保障民生底线。同仁市通过以应急避难场所筑牢安全港、工程治理消除风险点、农房保险兜住民生底、应急值守拧紧责任链的方式,构建起全链条民生防护网安置保障暖民心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市乡村三级203处应急避难场所动态更新统计工作,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标识标牌,绘制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周边群众疏散路线一张图,配套储备应急避难场所附属设施17110件,其中柴油发电机2台、储水罐2个、移动厕所10座、移动式垃圾桶10个。工程治理除隐患坚持标本兼治、软硬结合,统筹推进城乡建筑抗震改造与地质灾害防治双攻坚,投资4860万元实施完成14个老旧小区维修改造,89户危房和抗震改造已竣工验收,今年将继续实施8个老旧小区楼本体改造,不断提升城乡建筑抗震防灾能力。投资5515万元实施国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有效消除13处地质灾害隐患,严防因地震引发或关联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效机制补短板推行农房抗震保险全覆盖,2020年至今,我市每年为常驻居民购买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和四类(低保户、特困户、残疾户、优抚户)特殊困难群体农房保险,地方财政累计补贴资金298.1万元,惠及群众3.87万余户50.26万人次,进一步增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值班值守保平安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认真落实叫应”“叫醒机制,一旦发生地震灾情或突发情况,我市各部门将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医疗救治、群众转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物资保障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