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瑰宝,文脉悠长:溯源热贡艺术深厚底蕴。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璀璨明珠,旧称“吴屯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定名。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以唐卡、堆绣、壁画为艺术精髓,凭借精湛绝伦的技艺闻名遐迩。热贡艺术内容包罗万象,技法独树一帜,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依据藏族传统艺术分类体系,结合艺术表现形式与实际用途,可系统划分为彩绘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戏剧、服饰、民风民俗等6大艺术类别,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文化沃土,多元共生:聚焦同仁艺术传承核心。同仁市作为热贡艺术的核心传承地,宛如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这里历史底蕴深厚,完整留存着传统民间工艺、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古老神秘的民族习俗以及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热贡艺术与“六月会”“於菟”等民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同仁市先后荣获“中国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作为全国第三个、全省首个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其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五教和谐共存,形成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独特画卷,赋予热贡艺术无可比拟的原生态特质与唯一性优势。

产业筑基,市场拓新:激活艺术发展强劲动能。近年来,同仁市以创新为驱动,多维度推动热贡艺术繁荣发展。在产业建设上,斥资2.28亿元打造省级“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完成会展中心主题建设、附属设施建设及改造提升三大工程。目前,园内上轨以上画院25家,全市356家热贡艺术文化企业占全州总量的56%,形成极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开拓市场版图,在全国中心城市设立200余处展销窗口,并于北京789园区成立热贡艺术(唐卡)推广中心;研发60余种文创产品,推动“热贡唐卡”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启动“唐卡区块链”项目,实现非遗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旅游人数18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4%,旅游花费83715万元,同比增长10.8%,文化产业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6%,收入24019万元,第二季度同比增长2.8%,收入20922万元。

非遗赋能,品牌铸魂:提升艺术国际影响力。在非遗保护与品牌塑造方面,同仁市深入挖掘非遗资源,184项成果成功入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热贡艺术和藏戏跻身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热贡六月会等5项入选国家级名录,构建起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此外,热贡文化产业园区获评省级园区,唐卡艺术小镇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案例;多家画院入选国家级示范基地,两条特色线路入选国家及全国旅游精品线路。以热贡唐卡为核心,成功创造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与6项世界纪录,让热贡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育才强基,学术支撑:筑牢艺术传承根基。人才培育与学术研究是热贡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同仁市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名(占全国唐卡类71.43%)、省级及以下各级传承人近千人,全市2.4 万人投身文化产业,占总人口的1/4。通过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开设热贡文化专业课程,采用“产学研”模式培养高端人才5686人,带动2.4万名群众就业增收。同时,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学术体系,出版《非物质遗产之光》《热贡唐卡》等系列丛书,为热贡艺术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智力保障。

产融赋能,乡村振兴:彰显艺术惠民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热贡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同仁市打造4个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创作基地、20个市级产业车间,培育9家省级“青绣”企业与20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建成100处非遗传习中心、99处非遗宣传展示点及2个“非遗+扶贫”工坊,将热贡艺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文化惠民、艺术兴农。

从历史深处走来,热贡艺术在同仁市的创新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其不仅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更以创新发展的模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鲜活范例,书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交相辉映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