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仁市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师资培育、资源统筹、内涵提升、服务优化等多维度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奏响教育惠民强音。
强基固本,锻造优质师资队伍。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有编即补”,通过选调、分流等形式,推动100余名教师实现城乡双向流动,有效盘活一线师资资源,让优秀教师资源在城乡间“动起来”“活起来”。二是加大招选力度,积极做好面向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提前招聘工作,为吸引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多渠道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5人,校园引才1名,录用公费师范生1名、“三支一扶”人员18名、青南地区支教教师53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增强了队伍梯度建设。三是抓好名师引领,依托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天津“组团式”帮扶7人、湟中“组团式”帮扶5人、南通支教2人深入中小学支教。援派教师以1:3的标准结对帮带“本土”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天津“组团式”帮扶人才中的1人担任校长,并成立“谭德宝物理名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教学研讨、示范课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成长。四是持续端正师风,出台《同仁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同仁市中小学教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聚焦“双减”政策落实、经费管理使用、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办学行为4个整治重点,开展“转作风、强执行、抓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每年设立20万元评价专项资金表彰和奖励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及先进个人。2024年,共有86名教师获奖,并落实14人双定向教师副高级职称待遇,全面激发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
统筹资源,夯实教育发展根基。一是调整教育资源。编制《“十四五”同仁市基础教育布局优化专项规划》,通过“撤、并、建”等措施,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有效改变了全市中小学“散、小、弱、缺、低”的教育现状。二是夯实教育基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1.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3个,全方位改善各学段办学条件。其中,投入3410万元完成20所幼儿园新建及改造,新增优质教具和图书资源;投资8430万元实施63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项目,显著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图书配置;安排2492万元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重点支持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及附属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办学硬件水平。三是保障教育投入。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4319.59万元,其中:教育费附加281.1万元,其他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教育经费4038.49万元,做到了教育经费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各级各类学生21337人,生均为0.2万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提质增效,创新育人内涵发展。一是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平稳有序。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建好督学队伍,现有3名专职督学,督导力量全面加强,坚持一期一主题,相继开展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综合质量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双减”、防溺水等工作督导。二是强化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按照《同仁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草案)》,各中小学制定“一校一册”,明确职责,抓好落实。编写《2025同仁市中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方案》,调整各校优质课名额,组织市级评选工作,146名教师入围优质课。组织教师申报省级课题,拟上报8项省级课题,立项30项市级课题。三是大力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按照《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党的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管理体制更好聚焦教学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一校一品”,广泛开展创建活动。2024年市第三完全小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黄南州教育系统州级党建示范学校”;市第二民族中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黄南州教育系统州级校园文化示范学校”。
惠民暖心,提升教育服务温度。一是保障教育公平,完善体系化助学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四类学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2024年共下达教育补助资金5196.5万元,惠及14806人次。对适龄残疾儿童,采取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学习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保障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全市169名残疾学生中,有12人接受“送教上门”服务。二是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全部实行学校自主管理、自主经营,22所学校实现“6S、4D”“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成为社会广泛赞誉的民心工程。着力保障校园安全,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50名,投资20万元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和图像采集系统,为师生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