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仁市始终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机制,在城市建设、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成效。
生态民生双管齐下织密群众幸福“安全网”。扎实推进隆务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依托隆务河城镇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城镇段14.7公里河两岸防洪生态综合治理,实现支沟治理31.3公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35.46平方公里,种植各类乔灌木12.6万株,绿化河岸带28公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投资1.2亿元完成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8.6公里,同步实施雨污分流管网12公里。深化“厕所革命”成效,建立智慧公厕管理系统,对市区71座公厕实行标准化管理,公共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全力实施村庄亮化工程,有序安装太阳能路灯,同步改善农村供水管网,惠及3200余户农牧民群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个,惠及居民1250户。新建5G基站86个,城区5G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建成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市政设施智能化监管全覆盖。
医疗卫生提质升级筑牢群众健康“防护网”。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为签约居民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健康评估、针对性康复指导、定制专门的健康管理方案、24小时健康咨询”等核心服务,确保健康问题“随时响应”。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主动延伸上门服务,让基层健康服务既有“广度”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已组建51个家庭医生团队,累计签约人口10.214万人,签约率98%,其中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91.7%。医疗信息化建设同步提速,市中医院与江苏启东市人民医院共同搭建“云端阅片”智慧平台,有效推动健康档案与诊疗记录、检查报告等信息高效联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医疗服务新常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0.25万份,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覆盖率达80.5%,实际使用率达81%,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全面升级,完善市中医院附属设施建设,强化中医特色服务供给,推进兰采乡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完成瓜什则乡卫生院与麻巴卫生院整体搬迁,新建多哇镇卫生院和瓜什则乡卫生院藏医馆,全面优化基层医疗服务布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资源。
社会救助精准发力织密民生保障“保障网”。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明确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救助机制,明确家庭收入、医疗、教育、住房等刚性支出核算指标,结合本地物价水平与家庭人口结构,进一步制定差异化认定细则,同时简化经办流程,打通乡镇(街道)、村(社区)与民政部门的信息对接通道,减少群众跑腿次数。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递送、资源主动链接”新格局,通过健全主动排查、快速响应及部门数据比对机制,实现对潜在困难群体的精准识别,有效杜绝救助遗漏、缩短救助响应周期。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26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2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