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仁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双拥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服务”方针,紧盯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不断完善双拥制度建设,深化军地协作机制,营造浓厚尊军崇军氛围,进一步密切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高位推动、落到实处,让“拥军红”成为“同仁红”。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视为党政军民共同的最高政治任务与殊胜荣誉,高规格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传达双拥精神、部署双拥工作,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待遇保障、抚恤优待、双拥共建等工作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切实做到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二是建立规划引领体系。将双拥模范城创建纳入全市“十四五”总体规划目标,先后制定印发《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同仁市党管武装工作的具体措施》等文件,结合市情实际,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工作职责,确保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责可履。三是优化沟通协作体系。充分发挥“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作用,为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配齐双拥工作联络员,各级党委(党组)将双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社会各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踊跃参与各项拥军优属活动,切实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联动、群众参与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拥军优属、共建共促,让“迷彩绿”感受“同仁暖”。多措并举把拥军优抚政策落到实处,将关心关爱送到部队、老兵心坎,让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幸福感更足、荣誉感更强、获得感更满。一是高标准落实优待政策。制定出台《同仁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同仁市拥军优属七条措施》,率先执行爱心早餐、子女奖助学金等拥军优属政策,及时办理核发优待证1075个,4家宾馆、4家药店、2家超市共10个“拥军门店”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优惠优先服务,优待证“含金量”成色十足。二是多元化推动就业安置。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线下招聘会20余场次,帮助160余人达成就业意愿。将辅警、城管、医护等社会招录资源向退役军人进行政策倾斜,全市267名在职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卫生教育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为困难退役军人申请解决公租房及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增强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零距离开展暖心解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广泛走访慰问退役军人,累计发放慰问金46.5万元。常态化开展欢送新兵、迎接退役士兵光荣返乡等活动,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属送去喜报8次,为33名为困难退役军人协调申请关爱基金17.64万元,累计发放优待抚恤补助、无军籍退休退职干部工资、应征入伍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等各类优抚资金2214万元,确保各类政策及时落地、排忧解难。教育引导、矩阵宣传,让“拥军情”成为“最强音”。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和部队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全面营造“军民鱼水一家亲”浓厚氛围。一是社会宣传带动双拥“主潮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多元双拥宣传脉络,开展“法律进村社、进学校、进军营”等活动,通过“六必访”和“图书进军营”“篮球比赛进军营”等形式发放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双语”宣传资料5000余份。创新开展“军事日”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亲身体验射击打靶、战备训练等多项活动,进一步带动爱国拥军良好风气成为社会“主流”。二是阵地建设引领双拥“新风尚”。依托隆务河“湖心岛”、隆务河景观带等资源,全力打造“双拥公园”“双拥文化长廊”,让广大群众感悟双拥文化、接受双拥教育。对市烈士陵园进行提档升级,争取中央资金建设英雄事迹展陈馆和英烈墙,积极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进一步激励广大干群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接续奋进。三是文化活动唱响双拥“主打歌”。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积极评选表彰20余名“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两名双拥工作者分别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先进个人和省级模范退役军人。利用“同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军人驿站陈列地方红色事迹、革命军人影像资料,举办拥军优属军民联谊、文艺汇演主题活动,“光荣之家”光荣牌悬挂率100%。军爱民、民拥军,让“军民情”成为“鱼水情”。全力支持各驻地部队履职担当、服务地方,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发展良好局面。一是筑牢和谐稳定防线。驻地军警部队把同仁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累计出动官兵、民兵3000余人次,先后参与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圆满完成中央领导调研和隆务寺正月祈愿法会、虫草采挖、边界维稳、综合整治等安保勤务任务,有效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打好促进共同富裕升级持久战,驻地部队结对帮扶贫困村建立互帮互学对子,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结对认亲”工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率先在全省成立以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消防站(队),联合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消防督察,查处各类火灾隐患7157处,抢险救灾225起,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市退役军人联合成立黄南州爱心搬运工志愿者协会,累计向社会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学生资助300余万元,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力量。三是加大部队建设支持力度。持续夯实基层武装工作基础,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859万元用于市武装部、驻地部队基础设施改善以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添置部分联勤武装巡逻器材、执勤信息化等硬件设施,率先在全省建起民兵训练基地,驻地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投入600余万元新建污水处理站全力解决驻地部队污水直排问题,投资4750万元修建水生态公园长廊和加查玛桥,进一步优化驻地部队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