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仁市深入贯彻落实省级食品安全创建活动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全市各领域市场监管,着力提升全市市场食品质量安全,通过五项举措全面落实中央、省、州关于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决策部署,保障了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近日,同仁市被青海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

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成立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同仁市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压实了责任,建立健全了全市各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形成了三级联动动态监管机制。二各职能部门严格对照91项创建标准,专人负责,对标对表,主动认领,扎实推进,严格实行“月报告、季分析、季销号”制,并邀请第三方,对创建工作实施评估。三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累计共拨付15万元用于创建工作。

压紧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动员全市各类经营户着力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明厨亮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样板企业”等示范点,压紧压实经营户创建工作责任。加强对全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制度制定、重点风险隐患排查、食品安全追溯等各项工作的指导,为全面提升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深化综合治理。一是加强农兽药残留治理工作,开展畜禽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售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重点检测畜产品600例,牛羊兽药使用残留检测183头,基本实现全市农药用量零增长。二是建立了食品及食品原料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和制度,大力开展市场巡查,规范经营户进销货台账登记、索证索票等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准出关。三是加大对食用农产品不合格产品抽检力度,从源头管控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障全市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多维立体监管,积极开展“阳光厨房”建设和餐饮业量化分级工作,着力推动市场食品质量安全。

强化监管机制。一是强化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群众与市监部门共同监督全市市场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提出相关意见。二是坚持以群众反映最强烈、切实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对非法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案必查、有案必立”,并将核查情况及时公开社会。三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强化社会共治。一是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职能,组织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充分凝聚合力,营造浓郁氛围。二是利用电视台、“今日同仁”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设食品安全知识科普专栏,在街道、公交站牌等设置食品安全宣传设施设备,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三主动向人大、政协汇报辖区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及形势分析,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责,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提升了全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