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市依托现代农牧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4日 消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4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同仁市锚定产业“四地”建设总要求,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大力发展绿色富农经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现代种植业迈出“新高度”。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机遇,立足半农半牧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标准打造“百千万”绿色种植基地,建设高原小米、金牧粮草、冬油菜3个百亩试验基地,蔬菜、玉米、荷兰豆3个高效千亩基地,黄果、饲草、黑青稞、马铃薯、油菜5个万亩创新示范基地,打造绿色农田高产高效新样板。加快高原种业振兴工程建设,推广种植杂交油菜0.3万亩、高原小米100亩、金牧粮草110亩、荷兰豆500亩、紫花苜蓿2000亩,首次集约化推广饲用玉米1000亩、糯玉米1000亩,开展七彩油菜新品种区域示范展示30亩,进一步提升种植业科技含量,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特色养殖业成为“新支点”。突出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犏牛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在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加吾乡等半农半牧区全面启动实施“3545”万头犏牛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完成15个犏牛养殖基地,建立产业融合经济共同体,开创犏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新路径。持续推广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投入资金420.7万元引进娟姗牛43头,麦洼牦牛、犏牛等良种牛339头,加快种畜串换,提高犏牛良种繁育水平。聘请2名四川省红原县精英“土专家”进驻各配种点开展犏牛繁殖技术培训和现场人工授精技术实际操作,成功用娟珊牛性控冻精技术完成人工授精牦(犏)牛1142头,培养繁殖技术人员28名,为打造“中国犏牛之乡”提供有力人才、技术支撑。
优质饲草业实现“新提升”。牢固树立“畜牧发展,饲草先行”理念,大力推广“资源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链条一体化、利益共享化”饲草产业“日秀玛”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的合作方式,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探索建立“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股份合作”“资源整合+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发展模式,种植饲草2.5万亩,年产量达3.4万吨,并与本地犏牛养殖合作社等实行订单式合作,进一步拓宽饲草销售渠道,饲草实现自产自给的同时带动村民人均增收6000至18000元不等。充分挖掘优良饲草种质资源,推进区域试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工作,建成全州首个饲草种植实验基地,“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型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农畜品牌力释放“新活力”。持续做好品牌创建工作,改善传统农业生态结构,建设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金黄果”饮品顺利通过国家ISO 9001产品质量认证,同仁黄果基地成功认证世界“最大规模黄果梨种植基地”,金黄果品牌竞争力更加强劲。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多哇镇、瓜什则乡176.49万亩草原、3.77万头牦牛、10.64万只藏羊完成全域有机认证年度审核工作,“尕玛顿丹”“佳加哇娄”两个本地特色藏羊品种商标顺利通过国家级审核正式取得“国字号”商标注册证,“同仁青稞”等5个特色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市4个乡镇3万亩“青稞+油菜”轮作模式标准化生产基地及青稞、油菜绿色食品原料认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建立健全“金黄果”“瓜什则牦牛酸奶”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体系,建成运行金黄果蛋禽养殖及有机肥加工基地、瓜什则牦牛酸奶产业园,推动绿色有机畜牧产品更好走出市场。
产业融合点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成功申报并有序推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为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提供强有力支撑。积极发展色彩农业,打造7个休闲农业基地,建成“在那东山顶上”“芊桑别院”“东干木”等旅游景区,带动6个村2164户10025人就业增收,呈现“百花齐放”发展态势。加快构建现代化经营体系,培育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24家、州级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性家庭牧场20家、县级98家,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