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仁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的工作要求,聚焦规划、保护、融合为名城保护赋能增效历史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实效

做到三个先行,历史文化名城有新方向。组织领导先行,坚持市级统筹、属地管理,加强各级部门协作,形成职能分工明晰、互联互动的管理机制,重点落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专职机构和人员,负责辖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规划布局先行,先后高质量编制完成《青海省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青海省同仁郭麻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5-2030》《黄南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总体规划》《同仁市藏地牧歌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详细规划》13个专项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229历史遗存进行了排查建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资金保障先行,2022年起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列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200万元,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先后投资2.8亿元修缮隆务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隆务河两岸景观风貌,提升整体保护水平与旅游服务质量投资415万元建设古城巷环境整治及西坡治理工程,保障历史文化街区地质安全。历史城区改造为核心,投资1.28亿元,实施历史城区沿街建筑风貌、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地下管网综合改造,极大改善了历史城区的整体面貌和现代化设施水平。

做到三个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有新内涵。加强非遗项目申报,成功申报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4项,其中热贡艺术和藏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热贡六月会等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别有13项、34项、130项。顺利创收非遗传承类·世界最大规模的龙鼓舞等两项世界纪录落户同仁。至此,同仁拥有千人绘制唐卡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世界最大规模的龙鼓舞6项世界纪录,是全省保持世界纪录最多的地区之一。加强非遗阵地建设,全市共有31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34州级传承人131人,市级传承人140名;另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4人,省级民间工艺师405人,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上半年,12处文保单位和8处六月会场所设立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全市现有非遗传习中心100处、非遗宣传展示点99,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非遗传承创新探索打造非遗+景区模式实践样板,首次将非遗景区、舞动非遗、云游非遗等板块有机融合,创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全省范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同仁样板。活动当日,新华网、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黄南日报等官方媒体转载主题信息8条,线下销售量文创产品160件,线下订单量超60余件。

做到融合,历史文化名城有新定位。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融合精心打造隆务寺、郭么日古堡、仁俊画苑等文化旅游景区,鼓励引导各类画苑发展民宿产业,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助推经济产业发展。2024上半年,旅游收入达7.55亿元,同比增长7.6%;旅游人数达167.1万人次,同比增长9.2%2024热贡六月会期间,接待省内外旅行社260余家,自驾游21850人次,摄影团8213余人次,研学游3658余人次,州内游客137892人次,有效促进了餐饮、住宿、景区景点等旅游市场的复苏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功能硬实力发展,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拓宽和改造城区主街道。同时,实施城区面貌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大文化旅游领域投入力度,补齐短板要素,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开展同仁市促消费街特色商品美食娱乐嘉年华活动,进一步激活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推动农商文旅体在餐饮美食、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消费业态多元融合发展。与全面乡村振兴相融合,将热贡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相结合,打造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2个,培育省级青绣企业9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生产扶贫基地20家。采取政府+帮扶车间+脱贫户模式,建立25家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车间(工坊),带动务工就业697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12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分档分级进行管理和落实资金补助,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