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市以热贡文化为“帆”开拓特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7日 消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7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同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创新为径,积极探索热贡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在设施建设、就业帮扶、非遗传承、文化引领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聚焦三个先行,强化设施建设。一是阵地建设先行,投资2.46亿元打造集艺术创作、传习教育、收藏展览、文化体验、展示销售、住宿接待、艺术休闲、民宿休闲于一体的“热贡艺术产业园”,相继完成热贡艺术会展中心等3个园区主体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园内规模以上画院共30余家,从事热贡艺术为主的企业250余家,开发文创产品种类达50余种。二是资金保障先行,先后积极争取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1195万元,用于培育发展热贡文化产业,为热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三是项目保障先行,投入5047万元相继实施同仁市乡村文旅手工业发展基地、黄南一号风景大道(同仁段)、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巩固提升等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聚焦三个目标,强化就业帮扶。一是以培育阵地为基本目标,探索“热贡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成功打造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2个,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创作基地4个、市级乡村振兴产业车间20个、培育省级“青绣”企业9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20家,切实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二是以示范引领为核心目标,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建成非遗传习中心100处、非遗宣传展示点99处,在北京、上海、厦门等中心城市设立“热贡艺术”展销窗口200余处,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入选省级产业园区,唐卡艺术小镇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热贡非遗特色之旅入选国家非遗特色旅游线路,“热贡唐卡”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热贡画院等2家唐卡企业荣获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三是以增收致富为重要目标,深入挖掘热贡六月会的文化内涵,持续挖掘蕴含其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理念和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品格。2024年“热贡六月会”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人数达32万人次,旅游收入2.35亿元,文化产业收入达1.21亿元。2024年1-9月份旅游收入13.1839亿元,同比增长9.6%,旅游人数282.2万人次,同比增长12%。
聚焦三个建设,强化非遗传承。一是以建设非遗项目为抓手,成功申报四级非遗项目184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非遗13项、州级非遗34项、市级非遗130项。二是以建设传承队伍为路径,培育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4名、省一级民间工艺师311人、省二级民间工艺师260名,是西北乃至整个涉藏地区非遗项目最聚集的“非遗大市”。三是以建设非遗学术为支撑,启动热贡艺术传承保护系列丛书编撰工作,精心编撰《热贡大千》《绘色党恩—热贡艺术走向世界的轨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光》《热贡刻版印刷技艺研究》《神秘的“热贡六月会”》等系列图书,翻开健全非遗研究保护工作学术理论体系新篇章。
聚焦三个创新,强化文化引领。一是以画院+景区为新探索,将龙树画院、仁俊画苑打造为3A级景区,成为全省范围内首次将画院打造为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范例。两家画院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二是以创收世界纪录为新身份,顺利创收“千人绘制唐卡”等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非遗传承类·世界最大规模的龙鼓舞”等6项世界纪录,是全省保持世界纪录最多的地区之一,为热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身份和新标签。三是以获取认证信息为新指南,颁布《热贡唐卡青海省地方标准》和《热贡唐卡矿物颜料—绿松石》等六种矿物颜料企业联合标准。在全国率先启动热贡艺术品等级评价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和热贡唐卡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唐卡二维码身份识别信息设置工作,做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对规范引领唐卡市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截至目前,申报“热贡”专利商标44类,获批38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