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意批准同仁县2017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实施方案的批复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消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消息来源: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你局《关于呈报同仁县2017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请示》(同建字〔2017〕96号)悉。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实施方案。请你局严格按照方案内容实施,确保程序合法,操作规范。
此复。
附:《同仁县第一、二、三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2017年8月14日
同仁县第一、二、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县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和四部局联合召开的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青海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同仁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同阅[2015]28号),结合村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认真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要根据传统村落不同的形成历史、特点、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和发展路径、目标,防止不切实际的套用复制,形成千篇一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格局。
2、 坚持规划先行,禁止无序建设。在认真开展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在提倡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民意,科学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严格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目标,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禁止过度开发、大拆大建,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建设行为都必须严格执行,禁止乱搭乱建的违法建设行为。
3、 坚持民生为本,反对形式主义。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即关乎群众生产生活,又关乎村落发展,既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涉及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管理机制等,在对重点目标进行保护的前提下,挖掘社会、情感、经济价值,延续和拓展使用功能,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切不可搞成不切实际,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
4、 坚持精工细作,严防粗制滥造。传统村落保护在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细部工艺,选择高水平的施工队伍和传统建筑工匠,加强技术服务和监督,确保建筑整治和修缮突出传统特色。
(三) 主要目标
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利用3年时间,通过村落传统资源调查、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确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管理规定、采取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措施,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第二批名录的保安镇城内村,隆务镇吾屯下庄村,年都乎乡年都乎村、郭么日村,曲库乎乡江什加村,扎毛乡牙什当村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四) 基本要求
1、 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
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2、 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
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文化遗产内涵的真实性,防止一味娱乐化等现象。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3、 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
注重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二、 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一)同仁县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同仁县目前已经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有19个村,其中第一批5个村,分别是隆务镇吾屯下庄村,保安镇城内村,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年都乎村,曲库乎乡江什加村;第二批1个,是扎毛乡牙什当村;第三批10个村,分别是年都乎乡尕沙日村,双朋西乡双朋西村、环主村、宁他村,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木合沙村、索乃亥村,黄乃亥乡日秀麻村,加吾乡吉仓村,扎毛乡和日村;第四批3个村,分别是隆务镇吾屯上庄村,年都乎乡录合相村,兰采乡土房村;第五批精选的15个村已经完成申报资料的编制,正准备报省厅审查。
(二)村庄基本情况
1、保安镇城内村基本情况
城内村是保安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同仁县北部,南距县城隆务镇15公里,北距省会西宁市173公里,是同仁、河南二县通往尖扎县、西宁市和甘肃临夏、夏河的必经之路,是同仁县的交通门户,五河公路、同循公路、同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气侯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气温上升缓慢。夏季凉爽,秋季雨量丰沛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旱,年均无霜期为164天。年平均气温为6.2摄氏度,年日照数为1760.17小时,最大冻土深度130厘米,年降水量为388.7-527.5毫米,且大部分集中在6-9四个月内,年平均蒸发量为1243毫米。
城内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保安古城遗址所在地,境内有铁城上唐代军营遗址、明清营房、中军都司衙门、王化行故居等多处人文景观,是中国边疆屯兵史上的活化石,村庄东有岩洞山,西有铁城山,南有莲花山,座落于三山环抱之中。城内村村道已于2005年实现全部硬化, 2010年对城外主街道按照明清风格进行墙体美化,恢复古街道原始风貌。2016年保安镇被评为国家美丽城镇,将对古城内道路、给排水进行铺设,修缮明清兵营等。
2、隆务镇吾屯下庄村基本情况
吾屯下庄庄村隶属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府及同仁县府驻地隆务镇,位于县城以北7公里处,同循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庄位于隆务河流域东岸,该地区海拔在2292米,地势较平缓;属于高原大陆性冷温半干旱性气候,温度垂直变化明显,日温差较大,光照充足,辐射强,无霜期短,雨水略缺。年平均气温-0.7°C~7°C,最热月(7月)均温16.4℃,最冷月(1月)均温-8.4℃。平均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递减0.6℃,年平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8.7~527.5毫米,年平均湿度56%,相对无霜期为172天,绝对无霜期63天。土壤以灰钙土、粟钙土为主。
同仁县的隆务河流域,历史上有蒙古族、土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多次来往迁徙,文化交流频繁。民族的多元造成这—地域文化的多元。当时沿隆务河谷出现了许多大小村落,各政治势力在此屯田养兵,其中吾屯、年都乎、吾屯下庄、保安等农耕和军事防御中心就此形成。吾屯聚居点形成于明天启及崇祯年间。下寺建于1621年,上寺建于1630年依据自然地势高低形成上、下庄。两庄均以上、下寺为核心进行布局发展,型制不明,建筑多为近、现代时期。但因热贡艺术匠人众多而闻名,成为“热贡艺术”之乡。有公共祭祀空间。
隆务镇吾屯下庄行政村现有8个村民生产小组,全村总户数317户1700人,其中:男790人,女910人,劳力953人,贫困户51户246人,全村以藏族为主,耕地面积145.24公顷,人均收入2549元,现有中心小学1所,从事热贡艺术绘画总户数240户480人。农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蚕豆、马铃薯、油菜、胡麻、黄果为辅。
吾屯下庄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选准本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同时,该村以州、县热贡文化旅游大环境为依托,依据其突出的区域优势和村内的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热贡文化艺术产业。目前州、县文化旅游部拟在吾屯下庄村北部拟建热贡文化产业园区,以带动区域热贡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12年,该村经济总产值为458.5472万元,其中热贡艺术产业占经济总产值的50%。
3、年都乎乡年都乎村基本情况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县城以北1.1 公里的曲麻河两岸 ,是乡政府所在地,省道阿赛公路从村边穿过,交通便利,北与郭么日村相邻南与州县所在地隆务镇接壤,西靠南当山基础条件较好,平均海拔2500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温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雨量430毫米,年日照为1880小时,无霜期180-195天 ,严寒、干旱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约在公元1664年修筑古城墙后,该村由城内逐渐向城外扩大,现今已有常住人口2082人。全村耕地面积为285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经济收入靠 以“堆绣”为主的热贡艺术品制作和劳务输出等第三产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5217元。近两年该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以“创优美舒适环境,建和谐文明村”为目标,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村民扩大“堆绣”等热贡艺术品制作销售产业,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发展奔小康。
村内传统建筑主要有年都乎寺院和古堡两部分,保存完好,寺院整体呈正四方形,位于村落东北部;古堡呈长方形,位于村落西南部,至今仍有居民居住。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历史悠久,门窗多为木雕工艺,技艺精湛。年都乎寺清代壁画是早期热贡佛画的一个缩影,可以窥见早期热贡佛画的艺术基本风格和审美取向。古堡最早起着战略防御的作用,抵御外敌,保护居民,但现在置身于古堡当中,可以感觉出历史的厚重与沉淀。
4、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基本情况
郭麻日村是我县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隶属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府及同仁县府驻地年都乎乡,位于同仁县城北部,省道203线(阿赛公路)穿村而过、东部以隆务河为界,西接黄乃亥乡,南连年都乎村,北与隆务镇向阳村为邻,距县城约5公里。村庄位于隆务河流域,该地区海拔在2550米以下,属于高原冷暖半干旱气候区,温度垂直变化明显,日温差较大,光照充足,辐射强,无霜期152天,雨水略缺。年平均气温5.2°C,最热月平均气温14.9~16.2℃,最冷月平均气温-7.9~9.3℃。年平均日照27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19.2毫米,年平均湿度56%。土壤以栗钙土、白土为主。
郭麻日村现有12个村民生产小组,全村总户数304户1819人,劳力942人,从事第一、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511人、331人,全村以土族为主。郭么日村行政区划总面积814.2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7.09公顷,园地7.71公顷,林地207.59公顷,草地194.55公顷,城镇村级工矿用地69.2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8.6公顷。人均收入2034元,现有小学1所。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等。因村内无草场,牲畜养殖主要以家庭饲养为主。
2007年列入同仁县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道已实现全部硬化。近几年,旅游、文化、水利部门也根据对古堡内民居、防洪、道路、历史文物等进行保护和修缮,不断健全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项目的实施对提升郭么日村旅游形象,保护古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郭麻日境内有始建于1351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郭麻日寺,有至今为九百多余年是热贡地区年代最早保留完整的古堡,都列入同仁县4A级旅游景点。同时,郭麻日村是同仁县域内海拔高度最低,气候最好地理空间单元,也是热贡艺术文化村。
5、曲库乎乡江什加村基本情况
江什加村位于同仁县城南部,距县城8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东接江龙农业村,南连索乃亥村,西临古德村,北与牙浪乡接壤。省道203由村庄通过,交通便利。隶属于同仁县曲库乎乡,全村195户,1115人,民族构成为藏族。该村地处隆务河谷地,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年受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压控制,气候干燥,长冬无夏,四季难分,但干湿两季分明。总体气候特点是:10月至次年4月为低温、多风,以西北风为主导风向,风速大,雨雪稀少,空气干燥。5月至9月为温暖多雨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70%。光能丰富,年均日照2413-2634小时。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5.2℃,最冷月份一月气温在-6.3℃至13℃,最暖月份七月气温为10.1℃至17.7℃。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无霜期约61-150天。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雪灾、风沙、干旱等。2013年党政军企共建村,村内已经敷设排水管网,已建成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和技术设施较完善。
6、扎毛乡牙什当村基本情况
扎毛乡牙什当村位于隆务镇以西南22公里的扎毛河两岸。是乡政府所在地,东北为曲库乎乡,系南为泽库县多麦秀镇,北为立仓村,总面积215.9千米平方公里。扎毛村牙什当村分布在扎毛河南北岸一带,该河是隆务河的主要支流,其村西高南底,是一个半浅山半川水的地区,海拔高度2834米,年均气温为3.9℃,年降雨量450毫米,年日照为1580小时,无霜期70-80天,严寒、霜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全村总户数107户、475人。全村耕地面积591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和油菜。全村牲畜存栏数为1764头(只),其中羊1434只,牛330头。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3920.3元。该村境内山高林密,地形陡坡崖峻,野生动物多。近两年该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以2014年度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优美舒适环境,建和谐文明村”为目标,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实施了村道硬化、人畜饮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厕改等惠民项目,村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扎毛乡牙什当村地处麦秀国家级森林公园,随着扎毛水库的建设,水库库区景观,草原景观及扎毛寺院等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更加突出,使扎毛库区、蝴蝶滩、麦秀林等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更好地展现。
7、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
曲库乎乡位于同仁县南部,距离县城驻地隆务镇12公里。江龙农业村位于曲库乎乡北部,与江什加、古德村毗邻。隆务河南北向从村庄西侧流过,另有江龙河纵贯全村,村庄自然环境优美。村庄位于隆务河谷地带,属于川水地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地势相对平坦,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长约1.15公里,南北宽约0.30公里。江龙农业村的形成原因最早的一种说法是江龙农业村山形地貌好似一只母狼跑下山坡因而得名为“江龙”。江龙农业村村域面积150公顷,村落占地约7.0公顷。保留着传统的庄廓式民居建筑风格,村内有保存完整的江龙琼贡寺、江龙尕萨尔寺和江龙水磨坊等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过去,村落由宁他、卡卓玛、卓仓、宦果仓、雄仓、地秀拉卡和旺秀七个部落组成,随着村落的繁衍发展,现已连片,合称江龙农业村。整个村庄顺应地势呈带状排布,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自然环境上,江龙农业村西侧为隆务河,内部江龙河贯穿全村,河流风光带将山、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视觉景观上,村落中部有一座较大规模的嘛呢康,村庄东侧山坡上有著名的江龙琼贡寺和江龙尕萨尔寺,村内处处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宗教文化;在风格面貌上,村落以山、水为形象背景,以层层梯田为基调,以寺院、传统民居特色为主题,将山、水、田、村融于一体,成为融自然、人工、人工环境于一体的典范。
8、曲库乎乡木合沙村
木合沙村隶属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曲库乎乡,北距黄南州州府所在地同仁县城约12公里,距曲库乎乡政府所在地多哇村约4公里。村域范围29.66平方公里,北邻曲库乎乡索乃亥村、西与泽库县接壤、南连扎毛乡和日村、东至曲库乎乡多哇村。木合沙村有三个自然村落,分布于隆务河西岸的木合沙沟内,整体处于河谷浅山区。境内山岭交错、沟壑较多,村落依山就势、背山面水。木合沙自然村位于最东侧,地势较为平坦,贾加和旺家自然村位于山坡上,地形起伏较大,木合沙河由东至西流经三处自然村落汇入隆务河,自然山水环境宜人。木合沙村形成于元代以前,跟随着同仁地区的历史足迹,主要为游牧民定居而形成村落雏形,也是同仁地区较早的藏族聚居区之一,后又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壮大。木合沙村域面积2966.63公顷,村落占地约21.18公顷。是传统的藏族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庄廓式民居建筑,有旺加寺、木合沙上寺、木合沙俄博等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三处自然村落相互独立,自西向东分别是木合沙、贾加和旺家,通过木合沙河沿河路相互联系,村落依地形而建,背山面水,由庄廓式建筑组合而成,建筑背靠山坡,沿等高线密集布局,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又有利于排水,并保证视域的开阔。三处自然村落由沿木合沙河的通村公路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一直通至隆务河东岸的203省道上,对外交通较为便利。村落内部部分道路为水泥硬化路面,部分为砂石路面,基本满足村落内部通行。木合沙村是同仁县曲库乎乡的行政村之一,在现行的《同仁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明确了曲库乎乡隆务河绿色经济带上的重点乡镇,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旅游发展潜力,是县域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9、曲库乎乡索乃亥村
索乃亥村位于曲库乎乡西北侧,距县城19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西北临古德村,东北接江什加村,西与木合沙村(旺加村、加加村)隔沟相望。隆务河南北向从村庄东侧流过,村庄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坐落在隆务河谷的台地上,有“天上村落”之称,属半脑山地区,前临隆务河谷地带,周边有茂密森林及田地,村落西北高、东南低,村落布局与地形很好的相互衔接,村落建设用地范围相对较为平坦,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索乃亥村形成于清代,由游牧迁徙至此定居而逐渐形成。村域面积140公顷,村落占地约18.94公顷。是藏族村落,是全县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之一,保留着传统的庄廓式民居建筑风格。当地群众勤劳、善良,民风、民俗淳朴。村落布局呈集中式发展布局,现有4个村民生产小组,处于隆务河西侧的半脑山地区,村落周边均为小台塬,坐落于隆务河台地上,村落周边有大量的梯田地貌,西南有茂密的林地,整个大地景观壮观,富有特色,形成了较好的地理空间环境。索乃亥村处于上位规划中确定的“金色谷地“经济带上,是县域城镇、产业和旅游经济的重点发展区。
10、年都乎乡尕沙日村
尕沙日村隶属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距县城9公里,省道203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东部以隆务河为界,西接黄乃亥乡,南接隆务镇向阳村,北与保安镇东干木村为邻。村落坐落在隆务河西岸,属河谷地区,村落内地形较为平坦、整体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0.6公里。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川水农区村落,现状产业主要为黄果种植、农业种植与热贡艺术手工艺产品制作出售。旅游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展,村庄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过于单一也成为制约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村庄现状以沟道分为三个片区,北片区以土族为主,中部以尕沙日寺僧侣为主,南部以藏族为主。尕沙日村以完整的结构形态、深厚的宗教文化、驰名中外的热贡艺术、古朴的传统村落、曲折幽深的巷道、民族融合下的宅院民居、多彩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是隆务河谷热贡文化产业带重要构成节点,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体系重要的构成因子和支撑要素,是热贡艺术产生、发展的主要区域和传承人的主要生存空间。
11、扎毛乡和日村
和日村位于同仁县西南部21公里处,北接江龙牧业村,南临木合沙村,现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四级柏油路面,交通较为便利,村庄现共有耕地面积836亩。整体地势呈西北低东南低。属于半农半牧浅脑山区。和日村属于浅脑山区,平均海拔3200米,坐落于云泽、琼日两座大山的峡谷之间,村落依山势而建,呈梯田状,两山灌木成林,沟底溪水长流,东西向的公路两侧用地较为平整,顺着公路向两侧自然铺展,逐渐坡度越来越大。和日村作为行政村,村落分为两个自然村,分别为和日(自然村)和斗和言(自然村),斗和言位于和日以南4.5公里处。(直线距离3公里)。全村总户数198户,户籍人口900人(常住人口865人),其中,和日149户、670人,斗和言49户、230人。全村人口民族均为藏族。
和日村位于扎毛乡以北7公里的和日沟中,据传萨霍尔大将霍尔三木旦智合巴后悔自己曾造了罪孽,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军政大权,离开本国(孟加拉国)在西藏定居,公元前645年由他的子孙偕同家眷前往热贡地区,在和日繁衍生息。和日村共有十二个部落:宦果日仓、巴奶仓、果洛部落、官秀部落、霍尔西合部落、叶俄胡部落、卓仓、俄敦部落、热仓部落、瑞加部落、兰党部落、噶日哇部落等。斗和言村有几种说法,据地质资料记载该村的山形犹如一只老虎,上有威武雄壮的斑纹,故名斗合言。另一种说法是斗和言是一个藏族部落之名,斗合村有官秀、玉均、兰当等三个部落,其中玉均部落的发源地是斗和言,现如今这一部落已分散到整个藏区。并且改村在隆务寺创建史上记载为夏日仓活佛的伐木工,这一传统保持到现在。扎毛人和日族人,是重臣噶尔东赞后代和日茞保项青多杰的后代。和日茞保,项青多杰是热贡地方延生的三大名人之一,他和被陈为如神三子的喇嘛杰嘛呢哇西热扎西,人称和日茞喇。扎毛村名的由来如同上述王妃三名由来一样。别有一种说法,该地方是曾经逼着赶走古人的地方而的名为扎毛。扎毛乡村落原蒙古人被赶出去后该地方来的居民逐步形成上下农牧二区。各部落依水草生活的分散居民都由杰嘛呢哇西热扎西在观在扎毛地方统一管理。由于上述原因地仓、香尕日仓、木合沙、和日两合、玉俄、卡雅合、岗日等总称扎毛。所以称扎毛人曾当过守护和日措玉朗周的水草者。
和日村位于和日沟内,山体坡度适中,沟内有溪水通过,两侧土地种植条件良好,适合人们居住和生产,故村落选址于此,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在的村落。和日村村域面积33.3平方公里,村落占地260亩(合计17.5公顷)。身为藏族部落,是同仁县西南部区域较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传统村落之一,保留着传统的庄阔式民居建筑风格,村内代表热贡文化(唐卡绘画)的传统寺庙,拥有民族的文字、语言、戏曲、服饰、饮食和传统的热贡文化艺术。当地群众勤劳,善良,民风、民俗纯朴。在县域旅游发展空间规划中,扎毛乡处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日村周边分布有曲库乎温泉山庄、扎毛水库、麦秀森林公园等资源,同时也是同仁南部温泉度假区中的组成部分。
12、双朋西乡环主村
环主村距离同仁县城44公里,距双朋西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为通村公路。环主村分为环主、科才两个自然村,且较为分散,直线距离1.5公里。村庄处于同仁县东北部山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该村全村人口610人116户,是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环主村、科才村均位于山体缓坡部,均属于浅脑山区,平均海拔约为3000米,村落依山势而建,村落肌理明确,东西向的公路两侧用地较为平整,顺着公路向两侧自然铺展,坡度越来越大。环主村沿河流一字型排开,一方面最大化利用河流水系,一方面获得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村落呈团簇状形态,沿河北部为村庄原始起源点,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村落街巷格局体系;沿河南部为村庄近年来的村庄发展点,布局模式、聚落形态较为自由。整体上形成了“一沟一河一村”的村落布局形态。科才村沿背山等高线布局,村落带状肌理明确,巷道系统完整,是典型的带状肌理村落,科才村俯瞰面山,形成了较好的景观,远处望去就如同一片绿叶镶嵌在高原大山之上。村内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但缺乏维修管理交通条件较差,缺少排水设施,雨水与污水沿路顺势排开,村内未实施亮化、绿化、环境配套设施,卫生状况一般。村内排水管网部分未完全建设,厕所均为旱厕,部分道路两旁乱堆、乱放、乱建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环主村现状河道冬季无水流,雨季为河流丰水期,河道无绿化,防洪设施不完善,对环主村村民的居住、生活、生产存有较大的隐患。
13、双朋西乡宁他村
宁他村距离同仁县城36公里,距双朋西乡政府驻地17公里,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为通村公路。宁他村分为宁他、曲玛两个自然村,村庄主要聚集区占地22.85公顷,约343亩,两自然村直线距离1.6公里。村庄处于山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通村公路向西北延伸与循同路(即306省道)相连接,通村公路向东延伸至阔宰村后分别往南北向发展,向北途经环主村与循同路乡接,向南途经协知村、娘家村到达双朋西乡政府所在地双朋西村,受制于地形条件,路况较差。两个自然村地形地貌特征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分别位于缓坡地和山脊两侧陡坡地段,其中曲玛村近年来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保护与发展并重。
同仁在历史上是游牧地区。在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宋代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由河州卫积石,归德两州属分辖,仍由必里卫士官节制,一直延续到清代。相传约公元8 世纪,在以保安-隆务政教合一统治体系的基础上,游牧民族开始逐渐定居,并逐渐形成双朋西村,因恰琼山山下有一堆色如酸奶一样雪白的石头,故得名“学翁西”,汉译谐音为双朋西,旧时属阿哇囊甾管辖,区域范围内散珠式分布于各个山坳、山沟、浅脑山的各个主要村落划归双朋西管辖,宁他村即在其中。
宁他村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区位条件较差,尤其近年来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的限制,发展缓慢。村庄主要聚集区沿着通村公路分布,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村落聚集点。两个自然村落,宁他村和曲麻村相距5公里左右,择优而聚,分散布局于地势较为平坦的缓坡地段,依山就势,错落布局。村域范围内93%以上建筑均为传统民居建筑,且年代比较久远,常年经受风沙侵袭,以及人为居住的无意识破坏,建筑整体破损均程度较重,其中只有不足10%的民居建筑进行过砖墙的翻修与整治,亦基于此,传统风貌特征较好的保存下来。村庄建设集中区共计163栋建筑,其中包括嘛呢康、白塔宗教建构筑物5栋,村级卫生室1栋,党员活动中心1栋,宁他小学5栋建筑以及民居建筑151栋若干,总计建筑面积33640平方米。村庄内部整体风貌、空间肌理及形态,巷道尺度,宅院及建筑空间,建筑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特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延续了传统特征。内部道路主要道路已实现水泥硬化,其余道路以土路为主,局部卵石铺路,宁他古堡内部分道路存在断头路的状况,古堡两处大门年久失修,处于即将垮塌的状态,亟需整治。另外区域内95%以上民居,均很好延续了之前的建筑风貌,以村域为中心,通村公路沿线2公里范围内,均能较好的感受整个宁他村的风貌特征。
14、双朋西乡双朋西村
该村位于同仁县东北部,同夏公路沿线,距县城33公里,交通便利,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大师根敦群培故居,同仁丹霞地貌聚集点,属于半农半牧村,今后的产业发展当考虑向旅游方面靠拢。全村人口1565人265户。该村道路已经硬化。水电已经入户,村级活动中心已经建成。但因排水、防洪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上群众不良卫生生活习惯,村庄环境脏乱差较为严重,该村亟待解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较多,作为将来发展旅游业的旅游公路沿线村庄,防洪、环境整治等工作任务较重。
15、黄乃亥乡日秀麻村
黄乃亥乡日秀麻村位于同仁县西北部,是黄乃亥乡乡政府所在地,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全村人口967人218户,由日秀麻、日贡玛和东切三个自然村组成。建筑以土木和砖混结构为主,院落内绿化较好,卫生厕所条件较差。公共服务设施简陋,无固定垃圾处理点,垃圾散落于村落各处。无公共卫生厕所。县道603公路穿日秀麻而过,为本村的主要通村道路,已经硬化,其余道路尚未硬化,雨天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村内巷道狭窄,雨天泥泞。日秀麻村的村落选址、景观生态格局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典型布局特征,人—地关系反映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要求。该区域平缓、开阔的田园、密林、农庄、远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有机镶嵌的自然景观风貌和生态特征,是日秀麻村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真实写照,是今后村落健康发展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同时也形成了村落特殊的肌理特征。
16、加吾乡吉仓村
该村由卡秀村、东果仓村、阿加当村和村尕巴久村4个自然村组成,属于半农半牧村。位于加吾乡政府南边,距乡政府7公里的山上,全村915人172户。2016年进行了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思路并得到省、州、县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三、 保护建设任务及规模、内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任务涉及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管理机制等。经多次调研、征求村民和专家意见,根据保护资金确定以下保护建设内容。
(一) 保安镇城内村
该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结合保安镇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根据村民意见结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此次保护内容为城门恢复、社伙场地维修及公共厨房建设和传统秋千保护。总投资300万元,全部为中央补助资金。
(二) 隆务镇吾屯下庄村
吾屯下庄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保护内容为古城内巷道风貌整治、六月会场地保护、广场维修环境风貌整治和坏损排水渠维修、清淤疏通。总投资300万元,全部为中央补助资金。
(三) 年都乎乡年都乎村
年都乎村传统村落保护保护内容为古堡内风貌综合整治、村入口环境整治、古树、泉水保护和民居保护性修缮1户。总投资300万元,全部为中央补助资金。
(四) 年都乎乡郭么日村
郭么日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分保护内容为古堡外围环境风貌整治和公共信仰空间保护与修缮。总投资300万元,全部为中央补助资金。
(五) 曲库乎乡江什加村
该村已实施党政军企共建项目,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较好,本次传统村落保护内容为六月会场地保护和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1户。
(六) 扎毛乡牙什当村
该村2014年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保护建设,为此经村民集体商议,结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保护项目分三年完成,保护内容为游客停车场建设、河道景观整治、水石磨房及水嘛尼转经修复、村庄环境整治。总投资300万元,全部为中央补助资金。
(七) 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
该村保护内容为水磨房保护修缮、村入口及村中心停车场建设和树林、河流、湿地自然环境保护。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八) 曲库乎乡木合沙村
该村因村内自然村之间存在矛盾,保护建设思路尚未形成。待做好协调准备工作,确定方案之后另行上报。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九) 曲库乎乡索乃亥村
该村保护内容为村中心小型停车场建设、对村内约1.5公里的一条具有传统特色但基础设施较差、风貌不协调的主道进行整治和、公共信仰空间保护与修缮。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 年都乎乡尕沙日村
该村保护内容为古树保护和六月会场地保护。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一) 扎毛乡和日村
该村保护内容为村中心位置环境综合整治及古树群、河流、湿地保护。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二) 双朋西乡环主村
该村保护内容因思路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重复,暂未形成新的保护思路,待再行调研确定建设思路之后另行上报。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三) 双朋西乡宁他村
该村保护内容为4个老城门保护修缮和村中心位置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四) 双朋西乡双朋西村
该村保护内容为村中心位置环境综合整治和村东入口环境治理。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五) 黄乃亥乡日秀麻村
该村保护内容因思路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重复,暂未形成新的保护思路,待再行调研确定建设思路之后另行上报。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十六) 加吾乡吉仓村
该村暂未形成成熟的保护思路,待再行调研确定建设思路之后另行上报。总投资225万元,全部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四、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项目实施期限为三年,即第一、二批6个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期限为2015年-2017年,第三批10个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期限为2016-2018年。
五、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概算依据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号);
2、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
3、工程费用依据青海省建设厅颁布《青海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与基价》(2016)、《青海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定额与基价》(2016)进行估算;
4、设备市场现价。
(二)投资概算
详见附表(详细投资概算见投资概算书)
(三)资金来源
第一二批传统村落每村中央补助资金300万元,由住建部门150万元和环保部门150万元组成,全部为中央补助资金。
第三批传统村落总投资22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
六、 造价控制
方案审批后,选定具备新农村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经验的设计、造价单位对每个村庄的保护项目进行实地测量、调研,作出符合村庄实际的设计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作出工程预算,报专家审查把关。
七、 项目管理
由省级联村专家和县级联村专家负责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并要充分发挥村两委会的作用,组织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对进行监督,保证建设的工程质量。县新农办和乡镇政府抓组织实施和工程进度。
工程建设资金由县新农办负责管理,按照青海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中资金管理规定拨付资金。同时,县政府责令县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按照职责进行经常性检查,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做到监管到位、公开透明、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定期向群众公开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
工程建设完成后,由省、县级专家、财政、文物、城建、林业环保、乡镇、施工、等进行县级自查验收,验收合格报省验收。
结合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工程廉政保障制度。对工程建设资金、工程质量安全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资金使用安全和干部廉政安全。邀请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本项目进行跟踪监察、监督,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行为,除追究责任单位和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行政领导责任。
八、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县政府是传统村落保护的责任主体,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安排、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县住建、环保、新农办是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主体,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财政、文体广电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全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组织主体,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村集体要根据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村两委负责人要承担村落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传统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按规划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
(二)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乎村落的长远发展。县、乡、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三)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技术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要在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严格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执行到位。县住建局、新农办、规划办、质量监督站抽调专人负责项目管理、规划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施工单位或建筑工匠在省级专家和县级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对传统建筑进行整治和修缮。
(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在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县财政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过自筹、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要健全资金内控机制,保证资金发挥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审计,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因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特殊性,为保持传统保护保留原汁原味,保护工作主要依靠传统工匠的传统工艺,传统施工队的选择宜采用当地传统施工队,经村两委和乡镇组织,县级实施部门初审,专家审核、培训后确定合适的施工队进行施工。
(五)注重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村落的发展,将传统村落作为同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传统特色乡村旅游业,形成产业支撑,奠定村庄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建立“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可通过院落、土地入股等形式,逐步壮大实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六)加强督促检查,抓好项目验收。领导小组要建立严格督查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定期不定期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及时组织成员单位开展项目验收工作,完善工程资料并备案。
附:同仁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务一览表
同仁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务一览表 |
||||
|
总投资(万元)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与乡镇对接情况 |
与专家对接情况 |
保安镇城内村 |
300 |
1、南城门恢复;2、社伙场地维修及公共户费建设。3、传统秋千保护。4、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隆务镇吾屯下庄村 |
300 |
1、古城内巷道风貌整治。2、六月会场地保护。3、公共信仰空间维修。4、坏损排水渠维修、清淤疏通。5、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年都乎乡年都乎村 |
300 |
1、古堡内风貌综合整治;2、民居保护性修缮1户;3、村入口风貌整治;4、古树、泉水保护。5、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
300 |
1、古堡外围环境风貌整治。2、六月会场地保护。3、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曲库乎乡江什加村 |
300 |
1、六月会场地保护。2、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1户。3、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扎毛乡牙什当村 |
300 |
1、水磨房恢复建设。2、沿河游园建设及古树保护。3、游客停车场建设。4、村入口道路局部拓宽。5、转经廊恢复建设。6、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同仁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务一览表 |
||||
|
总投资(万元)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与乡镇对接情况 |
|
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 |
225 |
1、水磨房保护修缮。2、村入口及村中心停车场建设。3、树林、河流、湿地自然环境保护。4、亮化、美化、绿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曲库乎乡木合沙村 |
225 |
待定 |
对接,思路尚未形成,自然村间有矛盾 |
|
曲库乎乡索乃亥村 |
225 |
1、村中心小型停车场建设。2、对村内约1.5公里的一条具有传统特色但基础设施较差、风貌不协调的主道进行整治。3、公共场地设施修缮。4、亮化、美化、绿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年都乎乡尕沙日村 |
225 |
1、古树保护。2、六月会场地保护。3、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扎毛乡和日村 |
225 |
1、村中心位置环境综合整治及古树群、河流、湿地保护。2、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双朋西乡环主村 |
225 |
待定 |
思路与美丽乡村重复 |
同意 |
双朋西乡宁他村 |
225 |
1、4个城门保护修缮。2、村中心位置环境综合整治。3、亮化、美化、绿化、 |
已经对接,思路一致 |
同意 |
双朋西乡双朋西村 |
225 |
1、村中心位置环境综合整治。2、村东入口环境治理。3、亮化、美化、绿化、 |
思路与美丽乡村重复 |
同意 |
黄乃亥乡日秀麻村 |
225 |
待定 |
思路与美丽乡村重复 |
|
加吾乡吉仓村 |
225 |
待定 |
乡政府希望延后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