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发展并重、保护利用并举同仁市镗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同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坚持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核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活化利用发展新模式,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图片

规划先行,构建名城保护“四梁八柱”。一是高起点布局规划路径。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机制,高质量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构建起职责明确、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有效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大事项的审议与落实,为守护城市文脉、传承历史记忆提供坚实保障。二是高标准完善规划体系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先后编制完成《同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2017-2030)《同仁市藏地牧歌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详细规划》15个专项规划,对229项历史遗存进行排查建档,合理区分名城保护区、限制建设区、缓冲建设区和开发建设区,逐步形成城市建设开发规划体系,为名城名村融入现代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三是高质量推进规划实施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5亿元,先后实施郭么日古堡整村搬迁、隆务老街区传统建筑整体修缮等4项保护性项目,对即将灭失的古建筑群落和传统建筑进行抢救性综合治理,全力守护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争取落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项目,为全市27个传统村落整合资金6亿元,从文物保护、村庄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多角度大力提升村庄环境,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原始风貌。

图片

保护筑基,激活文化传承“基因密码”。一是耕非遗申报领域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目标,成功申报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4项,其中热贡艺术和藏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5传统民俗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别达到13项、34项和130项,有效提升同仁非遗文化保护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强化非遗要素挖掘。充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脉络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每年定期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认定申报、县级非遗传承人年度考核等工作,将一批优秀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纳入保护范围,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坚持的支撑和阵地保障。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5,非遗传习中心100处、非遗宣传展示点99三是加强非遗传承创新探索打造非遗+景区模式实践样板,首次将非遗景区、舞动非遗、云游非遗等板块有机融合,创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邀请6名同仁籍网络达人及32家热贡艺术文化企业,以云上直播方式集中展示了唐卡、堆绣、泥塑等150余种热贡艺术文化创意产品新华网等官方媒体转载主题信息8条,线下销售量文创产品160件,线下订单量超60余件在全省范围积极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样板。
融合赋能,开启多元发展“崭新篇章”。一是探索文化旅游路径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创意、产品制作、旅游娱乐等功能,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长沙、成都、沈阳等地举办文旅推介会,热贡艺术、民族歌舞、舌尖美食、多彩非遗等相继亮相国内大型城市,“热贡多彩非遗赏心之旅”再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文旅品牌推介和文创产品收入实现“共赢”。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谱系,精心打造隆务寺、郭么日古堡、热贡画院等文化旅游景区,鼓励引导各类画院、古建筑发展民宿产业,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助推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文化旅游经营主体达388家,直接从业人员2.4万余人,文化旅游收入14.7亿元,有效促进了餐饮住宿、景区景点等旅游市场的复苏发展。二是谋划“文化+城乡建设”布局。把握打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热贡艺术之乡三张王牌,先后投入4.5亿元完善古城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历史名城保护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按照修旧如旧、不破坏原貌的原则,投资1.8亿元修补并完善道路街巷、墙体立面、风貌整治、亮化美化、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宜居生活和古建筑保护提供支撑。三是挖掘“文化+乡村振兴”潜能。将热贡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相结合,打造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2个,培育省级青绣企业9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生产扶贫基地20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采取政府+帮扶车间+脱贫户”“帮扶车间+就业基地+脱贫户”“帮扶车间+合作社+脱贫户等模式,建立25家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车间(工坊),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312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传技带徒辐射带动全市唐卡、石刻、泥塑等匠人2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为农牧民群众打造了掌握技能、稳定增收的平台实现文化传承和农牧民群众增收双赢效果